- 手机:
- 13988889999
- 电话:
- 020-88889999
- 邮箱:
- admin@gsjjmy.com
- 地址:
- 广东省谈球吧·(体育)官方网站
煤海战歌基建工程兵煤炭部队战斗历程(四)编者按:为了记录基建工程兵煤炭部队对我国煤炭工业建设发挥的巨大作用和建立的功勋,铭记我国煤炭工业发展史上曾经存在的这样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基建工程兵煤炭部队,不忘这段历史,基建工程兵煤炭部队史料编委会的汪大绶、刘洪波、王时三位同志编纂了长篇历史回忆录——《煤海战歌——基建工程兵煤炭部队战斗历程》。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为弘扬基建工程兵听党指挥、为国奉献的精神,庆祝我们伟大的新中国建立70周年, 我们连续刊载此文,敬请广大战友关注。
老屋基煤矿位于贵州省盘县大山镇境内,井田南北走向长7.6公里,东西宽1.8公里,面积为13.7平方公里,由煤炭部水城煤矿设计研究院设计,设计能力年生产原煤90万吨。采用竖井开拓方式,煤种为肥煤和气煤,主要供应云南、广东、广西的钢铁厂。1966年8月起基建工程兵第41支队第402、第407大队承担老屋基矿的建设任务。其中,第402大队承担矿建任务,第407大队承担地面工程建设任务。
施工建设中,部队在井颈部分和锁口盘的挖掘砌筑并做井架基础的同时,在井口附近场地组装井筒开凿用临时木井架;在锁口盘及基础做好后,将井架整体平行滑移到锁口盘固定在基础上,为竖井井筒提前开工争取了两个月时间。
1972年,井下施工进入紧张阶段,第402大队开展劳动竞赛,提出“奋战一年,突破万米关”的目标。干部战士人人为突破万米出力流汗,加快工程进度,掘进速度月月提高,全大队日掘进由40米提高到83米。全年掘进10505米,成巷10256米,实现了突破万米的目标,与1971年相比,掘进、成巷进尺分别增长一倍多,节约资金25万元。1973年4月,《解放军报》发表《敢于争上游、突破万米关》的长篇报道,赞扬煤炭部队艰苦创业精神。
在老屋基矿施工中,第402大队涌现出一批先进集体和模范人物,其中最突出的是1971年入伍的17中队战士许际直。1971年3月26日下午,井下发生塌方,矸石压住副排长的双腿、埋住班长的半个身子。在这十分危急的关头,许际直冲在全班最前头,拼尽全力先救出了副排长;然后又冒着不断塌落的岩石,用左肩紧紧扛住木头挡住落石,救出了班长。继续塌方的岩石和煤把许际直全身埋住,为救战友许际直献出了年轻生命,实践了他生前“生为谱新曲,死为人民写壮歌”的誓言,被基建工程兵追记为一等功。
贵州盘县军民瞻仰基建工程兵第42支队第402团战士、“生为人民谱新曲,死为人民写壮歌”的一等功臣许际直烈士墓
1973年8月21日,第41支队召开老屋基矿副井筒安装工程交接会议,形成《老屋基矿副井安装工程交接会议纪要》,明确副井筒装备安装的办法和条件。1974年5月15日,六盘水市燃化局、第41支队和盘江矿务局召开联席会议,研究老屋基矿投产有关问题,形成《老屋基矿井建设问题纪要》,要求第41支队先建成北翼三个采区和井上下生产系统移交生产,投产后继续建设南采区。
部队加快了收尾工程施工。1975年1月,第402大队在南翼运输大巷施工时,采用光面爆破及锚喷支护等先进技术,多次战胜大小塌方冒顶,首创大断面(14.5平方米)岩巷独头月掘进200.9米,成巷170米的好成绩。在岩巷施工中普遍采用多台风动凿岩机打眼(最高达8台)、打深眼(眼深2.5米)、菱形直眼掏槽,掘进与锚喷平行作业、双机装岩等先进施工方法,确保正规循环作业,创造了最高日进度9.3米的好成绩。到1975年6月30日,老屋基矿按标准建成井上下提升、通风、运输、排水、供电、压风、洒水及地面贮煤装车各个系统,形成3个采区、9个回采工作面,完成投资6745.01万元、井巷成巷30466米、房建竣工54933平方米,开始试生产。9月25日完成试生产,9月30日移交贵州盘江矿务局投入生产。
火烧铺煤矿位于贵州省盘县火铺镇境内,井田呈南北走向14.15公里的条带状,东西宽1.5~2.4公里,面积26.5平方公里,煤种为肥煤和焦煤。由煤炭部水城煤矿设计研究院设计,设计能力年生产原煤120万吨。采用斜井、平峒开拓方式,斜井设计能力年生产原煤75万吨,平峒设计能力年生产原煤45万吨。煤炭通过铁路专用线连接水红铁路、盘西铁路外运出黔。1966年开始,基建工程兵第41支队第404、第406、第403大队先后承担火烧铺矿矿建、土建工程和铁路专用线建设任务。
在火烧铺矿建设过程中,第41支队第404大队投人兵力1800余人,1、2、3区队负责井巷工程施工,其中1区队负责斜井井筒和主平峒的开拓工程施工,2、3区队负责采区井巷开拓及井下安装任务;4区队负责地面部分土建工程。施工中,部队纪律严明,官兵齐心奋战,排除“文化大”的干扰,在机械化程度比较低的情况下,1970年掘进10065米、成巷10288米,创出年掘进突破万米的好成绩。承担地面土建工程施工的第406大队和第404大队4区队完成的主要工程有:井口走廊、机修厂、矿修车间、灯房浴室综合楼、锅炉房、6千伏变电所、压风机房、绞车房、主扇风机房、供应仓库及皮带走廊、装车煤仓等工程。
1970年3月,为加快火烧铺矿的施工进度,早日生产出四川攀枝花钢铁基地急需的炼焦用肥煤,争取平峒早日投产,第41支队组织开展施工大会战。第403、第407大队部分官兵参加铁路专用线施工和火烧铺矿地面建筑建设施工,井上、井下同时开展施工会战。支队、大队领导深人到施工一线蹲点,带领广大官兵发扬不怕艰苦、连续作战的作风,会战中狠抓掘进进度,增加煤巷掘进工作面,采区巷道独头掘进速度达到每班进尺7米。会战初期,火烧铺矿只有2个采区工作面,煤巷掘进日出煤能力只有580吨。到1971年11月会战结束,煤巷掘进共生产原煤6.5万吨,按时完成了地面建筑和铁路专用线的建设任务。
火烧铺矿分两期建成,移交贵州盘江矿务局投入生产,第一期平峒于1970年12月投产,第二期斜井于1972年8月投产。共建成4个采区、10个工作面,完成投资7039.32万元、井巷成巷41623.5米、房建竣工38700平方米。随着火烧铺矿不断完善补套工程,逐歩形成生产规模,1982年达到年产原煤120万吨设计能力。
土城煤矿位于贵州省盘县洒基镇和柏果镇境内,在盘县矿区的最北端,西与云南省宣威市毗邻。井田东西走向长12.5公里,南北倾斜宽2至3公里,面积约29平方公里,可采储量1.77亿吨,煤种为肥煤和焦煤、以肥煤为主,主要供应云南、广东、广西钢铁厂炼焦用煤。该矿由煤炭部沈阳煤矿设计研究院设计(后由煤炭部水城煤矿设计研究院修改设计),设计能力年生产原煤120万吨,采取平峒开拓分区通风方式,服务年限100年。
土城矿于1966年10月开工,基建工程兵第41支队第403大队承担建设任务。部队驻地在盘县洒基,平硐口工业广场在小云尚谈球吧,这里山高坡陡,荒草遍地,人烟稀少,交通不便,气候恶劣,“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便是真实写照。部队发扬特别能战斗的精神,在弯急坡陡的山间修筑了盘山公路,在驻地附近建起水源井,接通了管路,解决供水的问题谈球吧,同时接通了电源,在陡坡上建起简易营房、劈出操场。当时部队的施工训练和生活条件都很差,住的是夏热冬凉的活动板房,吃的是粗茶淡饭,十天半月改善一次生活,吃猪肉片炖白菜。为了加快矿井建设速度,干部战士井下施工艰苦奋战,上井后还挤出时间搞军事训练,以提高部队的战斗力,非常辛苦。
平峒开始掘进后,两个风井同时开凿下山与主平峒大巷对掘,以缩短建井工期,到1966年底成巷450米。由于投资安排不足且受“文化大”影响,1967年10月~1968年底,土城矿建设停工。1969、1970年部分复工。1970年4月,第403大队参加建设火烧铺矿铁路专用线谈球吧,土城矿建设处于半施工状态。
1972年3月,国务院、决定将第41支队一分为二,分建第42支队,第403大队调陕西韩城矿区承担建设任务。同年4月,第406大队接替建设土城矿。同年8月第406大队调湖北钟祥参加荆襄磷矿王集矿段建设,陆续撤出土城矿。到1973年底,土城矿再次停建。第41支队在土城矿完成投资1838.25万元、井巷成巷5485.4米、房建竣工26737平方米。
1974年,土城矿移交贵州盘江矿务局继续建设,经历了“三下四上”,土城矿于1984年底建成投产。
大田坝煤矿位于贵州省盘县矿区,由煤炭部水城煤矿设计研究院设计,设计能力年生产原煤30万吨,平峒开拓方式,煤种为肥煤。
1972年12月,燃化部组织审查《盘县矿区大田坝矿井初步设计》,认为该矿地质构造复杂,小断层发育,且规律尚未摸清。为此决定大田坝矿停缓建,改为生产勘探井,移交盘江矿务局。
1973年4月24日,基建工程兵第41支队与贵州盘江矿务局召开交接会议,协商形成《关于大田坝、采石场和405大队队部交接会议纪要》。1973年5月5日,双方办理了移交手续。
部队在大田坝矿施工一年,完成投资281.97万元、井巷成巷1351米,房建竣工303平方米。
1972年3月,基建工程兵第42支队成立,从贵州省盘县调陕西省韩城矿区承担建设任务。1972年5月,第42支队机关、直属队、第403、第405大队进驻陕西省韩城县。韩城县委、县政府、县人武部把老城区的办公室腾出来给支队机关使用,把农技校腾出来给部队建医院,在龙门镇下峪口解决了安修区队、汽车区队、总仓库和教导队的驻防用地,以及第403、第405大队的临时驻防用地;后又把韩城的“白菜芯”(原上好地)划拨给部队建支队机关办公楼和家属住宅。芝川镇成了部队每年训练新兵的基地,老乡们自动腾出房子给新兵住,镇领导特别关心新兵训练工作,成为新兵团的好后勤。韩城矿务局是接生产单位,对部队更是全力支援。
韩城矿区位于陕西关中平原东北隅、渭北煤田的东北段,桑树坪煤矿位于陕西省韩城县桑树坪村境内,井田走向长13公里,倾斜宽5公里,井田面积63.3平方公里,可采煤层为2#、3#、11#煤层,其中主采煤层3#煤属于优质的全国稀有贫瘦煤种,硫分低、发热量达5500大卡以上,地质储量7.4亿吨,可采储量5.7亿吨。该矿由煤炭部西安煤矿设计研究院设计,设计能力年生产原煤300万吨(是当时全国最大的井工矿之一),采用斜井、平峒开拓,5个采区、12个工作面,分区通风方式。设计中采用了我国当时最新的技术装备和先进的生产工艺,从原煤开采、运输到筛选、装车,全部采用机械化作业和自动控制。
采区中巷及上下山采用吊挂皮带运输,平峒及运输大巷采用三吨底卸式矿车、架线机车牵引,“信、集、闭”00自动控制运输。主斜井安装了我国第一台钢丝绳托动胶带运输机,可控硅串级调速自动控制提升。地面生产系统包括筛分、转载到装车,采用模拟盘逻辑元件程序自动化控制操作。服务年限120年,是我国当时自行设计、自行建设的现代化特大型煤矿。基建工程兵第42支队第403大队承担井下开拓及采、掘、运设备安装任务,第405大队承担地面建安工程及主斜井筒胶带运输机安装任务。
桑树坪矿的施工点位于崇山峻岭深处,部队进入和展开施工,必须修通连往煤矿施工点的专线铁路、进矿公路及高压线路和变电站,架设通讯线路,解决生活、工程用水等问题。
下桑(下峪口--桑树坪)铁路专用线是桑树坪矿生产煤炭外运的重要通道,与西侯(西安--侯马)线韩城下峪口矿站接轨,向北到禹门口后,转向西北曲线进入山区,出隧道口到桑树坪矿工业广场,全长12.7公里,有8座隧道,长4344米,最长的隧道1900多米,山区线路位于黄河西岸山崖上,与黄河平行走向,桥梁和涵洞总长度达8公里,桥隧相连施工难度大。专用线在山峦沟壑间穿行,山体岩陡壁峭,怪石嶙峋,很多地方只有山羊才能攀登上去,有的隧道出口就悬在黄河岸边的峭壁上,向侧下方可俯视黄河之水滔滔流过。由于地势险要,运输困难,沿线无生活和工程用水,风沙大,气候干燥,施工条件十分艰苦,先后有4个地方施工单位接受任务看过现场后不敢承建,因难度大而撤走。